中国的印章艺术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漫长,其间又经过很多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可谓纷繁,尤其是明清以来五六百年的篆刻艺术历史,流派多,人头多,更是头绪复杂。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篆刻时,要抓住篆刻的本质,以简驭繁,获得对篆刻真切透彻的认识。

篆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以印章的形式进行汉字设计的工艺或艺术,印面设计的美是其追求的核心目的。至于篆刻的基本构成要素,则有四个:内容、材料、制作方法(含工具)、功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只要解决这四个问题,即刻什么字?用什么刻?怎样刻?做什么用?就能把篆刻完全搞清楚。搞清它们,就能消除各种迷惑,走上大众篆刻的正路。

先说第一个问题:“刻什么字?”从篆刻发展的历史看,其主要是刻篆字,兼用其他字体。究其原因,一是篆字是早期通行的文字,二是篆字的笔画圆转均匀,大都对称,便于设计和印化,三是人们认为用篆字入印最具美感。以上这三点,至今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目前的通行文字已非篆字,新型字体大量涌现,特别是先进的设计工具的出现,如电脑等,对文字的印化处理能力已经大大提高。可以说,如今对任何字体都能够进行便捷的印化处理,而且各具美感,彼此不可替代。

再说第二个问题:“用什么刻?” 这讲的是篆刻的材料。对于材料,从历史上看,人们其实一直都是根据具体的时代条件,诸如工具以及制作技术的水平等,加以开发和选择,努力追求多样的材料,诸如金、银、青铜、玉、石、木头、象牙、牛角等,其中主要有三种:青铜、玉、石。

再说第三个问题:“怎样刻?”印章的制作,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利用时代提供的工具和制作技术加以制作。比如,对金、银、青铜等,或者浇铸,或者凿刻;对于木头,象牙、牛角等,则用比较锋利的薄刀刻制;对于玉,则用砣碾、凿刻等办法制作;对于明清以来发现的印石,诸如青田石、寿山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只需用铁质或钢质刻刀就可以刻制。

再说第四个问题:“做什么用?” 这是说印章的功用。印章最初的出现,是出于实用的目的,用作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标明物品的归属,防止造假欺诈,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把它变成一种艺术,借以追求汉字设计的美感,表达人的情感志趣等。当然,篆刻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始终交织在一起,只是侧重不同,实用印兼具艺术性,艺术印蕴含实用性。

由上可见,在篆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这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中,诸如随着材料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工具和制作方法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使用目的的变化而变化,等等。也就是说,在这些方面,篆刻并没有一定之规,可以采用各种字体,适时采用新的材料,适时拓展新的功用,适时采用新的制作工具和方法,等等。一切都取决于时代的条件和人的积极探索。

这四个要素的变化,不仅形成了不同时代的印章的特色,也推动篆刻从一种形态走向另一种形态。所谓的形态转变,就是指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大都或全部发生了转变。当然,在这诸多的变化中,也有不变的东西,就是在方寸之间,把汉字尽量设计得漂亮,富有美感,这是篆刻艺术的核心。

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会明白,篆刻艺术的发展不应仅局限于继承传统,也不应局限于对篆刻某些方面的创新,而是努力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创新,诸如用字、材料、工具、制作方法、造型和功用等,充分利用时代给予的优越条件,创作出属于时代的篆刻艺术,使篆刻艺术不断发展,走向新的形态。

×
主菜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