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 : 2019-01-02 07:28:10  


校园文化的德育剖析


● 校园文化的德育内容分析 ●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并创造出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追求的具有学校育人特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它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大学校园文化把社会要求大学生汲取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融入到自身的文化结构中,因而它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


       校园物质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实际存在的学校设施或物体组成的文化空间形式,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去特意布置或创造出来的,体现了教育者的价值目标与审美意向。校园科学合理的布局,标准化、规范化的建筑,精心培育的树木、花卉、草坪,各种标语横幅、新闻橱窗、板报专栏等,这些人工改造过的自然环境,凝结了人类的智慧和教育者的教育意识。物质文化的德育因素正是通过以上物态形式发挥、创造出一种境界和氛围,对置身其中的大学生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包括学校师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礼仪规范以及长期形成的校风、学风、教风等。校园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独特的风格,它的外在表现为课堂教学、班级活动、校训校歌、校史展览等形式。这些形式创设了一个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起到“教书育人”、“风气育人”、“传统育人”的综合作用。


       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证。校园秩序的规范是从制度着手的,它是学校发展,师生进步,文化繁荣的基础。通过制度的建立,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建立起对法律制度的信任,对行为规范的尊重,锻造出自律自治的精神。校园制度文化的德育因素在于寓教于制度规范之中,起到“制度育人”、“管理育人”的作用。


● 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分析 ●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传承,是社会文化在校园里的特有表现。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发挥着特殊的德育功能。


       1.导向和激励功能。大学生处于心智发展的高峰时期,他们兴趣广泛、精力旺盛,认知能力强、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急于拓展认知和个体活动空问。校园文化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要求,选择和继承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文化中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对大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正确的导向,让他们置身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氛围中,接受蕴涵在校园文化中的历史精华和时代精神的指导,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校园文化中优良的传统、良好的校风、学风以及教育者的评价都会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为他们朝着社会和时代需要的人才标准努力奋斗。


       2.情感陶冶功能。情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情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经过精心培育的校园文化,如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充满生机的花草树木,实用美观的物质设备,不仅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安全舒适,产生一种愉悦的体验,而且可以起到陶冶性情、激发美感,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作用;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科技活动、学术讨论、入党入团仪式、艺术表演、体育竞赛等,能够使大学生丰富的情感合理地释放出来,让他们心灵受到感化,情操得到升华。


       3.行为规范功能。校园文化不仅具有认知发展、情感陶冶功能,而且对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还有行为规范约束的作用。校园文化的制度文化,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各种活动的基本要求、社团组织的规定守则以及师生养成的行为习惯,都会对大学生行为活动产生影响,特别是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氛围,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和精神作用,在无形中让大学生自觉地调整认识,消除不良行为因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所以,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的纪律、科学的管理对人的思想行为具有明确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 校园文化的德育过程特点分析 ●


       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过程,就是它把符合社会需要和教育目的要求的政治规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隐含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沉淀于自己的文化氛围中,通过启迪、熏陶等形式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个德育过程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潜移默化性。


       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主体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品德虽然已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校园文化中融汇着丰富的隐性德育因素,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其感染、暗示,或对其进行模仿,通过自我联想、分析、比较、评判,在无意识中认同融汇在校园文化中政治、文化、道德规范,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品德结构的内容。校园文化最大的德育功效在于使大学生在无意识中获得道德思想,使“教”和“被教”达到心理认同,这样就可以淡化教育的痕迹,避免大学生对品德教育的“抗药效应”,使大学生在潜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如果说大学课堂教学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问题,从德育的角度讲,就是解决品德认识问题;那么,大学的校园文化则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大学生得到品德情感体验,形成品德信念,并外化为品德行为。大学教育中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教育系统,既言传身教,又潜移默化,这种全方位的品德渗透教育,形成了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高效教育场”。



德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挖掘、精心培育校园文化中的德育因素,让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已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是改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指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环境的硬件和最直观的表达形式。培育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环境,就是要努力通过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精心培育良好的育人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无论是种植花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学校广播,我们都将从审美的角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这种让校园建筑物、活动设施、绿化雕塑、u廊橱窗、宣传标语等,清晰地体现学校既定的教育目标,折射出学校历史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活动,可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让学生在使用和欣赏这些物质文化环境时,能得到美的享受,思想的启发和目标的激励。


       二是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对塑造大学生思想品德具有巨大的作用。中外思想家都重视对精神文化环境的培育,我国古代便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法国著名教育家爱尔维修说过“我们在人与人之问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教育所致。”培育校园精神文化环境最重要的是学校的优良传统、校园精神的培育。传统是学校先辈走过的足迹,他们的人格和行为经过提炼和渲染,会时刻激励和鞭策生活在学校中的学生。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和发展过程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反映学校的历史传统和特征风貌,被师生一致认同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校园文化中最具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东西,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影响最深入、持久。


       三是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环境。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交往过程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它是实现“以德育人”的外部环境。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环境,首先是坚持“依法治校”的理念,树立制度的权威,从根本上树立师生遵纪守法的心理和意识;其次是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学校对各方面的管理,使师生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再次是严格制度运行,充分发挥制度的效能,维护和保证校园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社会秩序。


作者:觉评夏 撰文

×
主菜单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