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思考

发布时间 : 2019-01-02 06:16:31  


       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 近 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普及的意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学校教育首先发力。传统文化应该走入校园,这已成为共识。



一、现状及问题


       教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造就人才,用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一个国家最不该商业化的就是教育和医疗两个行业。但目前我们的教育内容似乎越来越个人功利化和商业化了,甚至成为一门产业。在教育内容上,偏重技术学习,如何做人,也就是德育及人格教育欠缺。教出来的所谓精英不过是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些人格未知的技术熟练者!语数外理化等技术内容的教育比例远高于德育。学生不知感恩、礼貌欠缺、精致利己、霸凌、欺诈、自私、拜金等现象几乎处处可见,个人名利至上主义横行,只要学习好就一切搞定。德育似乎没有什么分值,也未被列入高考必考范围,所以也鲜有重视。正是这些价值观,导致个人功利主义横行,各行业都出现了问题:清华北大成为国外精英的储备基地、房价被恶炒、医生收红包、教师课上不讲补习班讲、各种诈骗、食品造假、股市造假、笑贫不笑娼、兄弟为钱反目、不赡养老人、啃老、碰瓷、传销、老赖……总之为了钱没有不敢做的事,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和德育欠缺有关!不敢想象,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更不敢想象现在这些学生将来会构造一个怎样的社会!?


       也曾和很多家长、老师沟通,绝大多数家长对此又痛恨又无奈,曾有一位极有责任感、且学生中有多个被清华、同济、复旦等名校录取的老师感慨道:“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德有才是‘精品’。但现在精品欠缺,危险品不少,关键问题就是德育跟不上。如果再有战争,不知道我们还会不会有科学家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国效力?还会有多少优秀人才愿意留在国内和精通潜规则的人竞争?会有多少汉奸?还会不会有优秀青年投笔从戎为国献身?我对目前的教育很担忧。”本人深有同感。


二、原因分析


       当今社会,我们不否认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仁人志士,但看到更多的人是——多数人的成功定义是身家亿万,而不是造福社会;是不劳而获而不是造福大众;是独善其身而不是兼济天下。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价值观偏失,我们无需深究其来源,只需考虑它走向何处,我们该如何改造它。


       德育不是去利益化,恰恰相反,德育是要全社会利益最大化。而现在所谓的精致利己主义者,不过是目光短浅的利益追求者,他们追求单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约束下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会导致整个社会背离公序良俗,整个社会毫无秩序可言。


       所以,道德和秩序,历来是明智管理层最为关注的一部分。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故而,我国历史上睿智贤德的地方官,在努力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都非常重视当地百姓之教化。


       现在貌似西方文明很先进,其实不见得,要知道中国文化管理下的国家曾经领先世界千余年,宋朝是中国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当时中国经济综合实力是全球的80%,而美国现在不过是全球经济总量的40%,并且宋已经极为接近资本主义,元朝所有的辉煌只不过是宋的残留。之所以战败,不是文化的问题,是军事管理的问题。崖山之后无华夏,这是日本等国在宋元交替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但我们知道,虽然历史上中国经过多次战乱,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源始终未断,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还在我们骨子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依然如故,我们应当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换句话说,就是解决自我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哲学。就是寻找社会利益、个人利益均衡最大化的规则。



三、办法


(一)奖惩立见。


       一是要对老师奖惩立见。要将班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考核结果和老师待遇挂钩,从奖金、职称等显示出来。二是要对学生奖惩立见。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生而知之的人,学习就是改正错误,改正就需要约束和惩戒。人都有惰性,在传统文化学习中必然有难度,所以在讲究方法同时要有奖惩。①传统文化背诵记分,但不可记入德育操行分数。②德育操行分数列入升学、分班考评计分。这个德育考评应该作为个人信用积累的第一步,从小学开始记录,主要记录学生在践行传统道德规范方面的分数,一直记录到成年,然后并入个人信用记录。德育分数要和升学挂钩,和以后的参军、高考、就业、贷款等挂钩。对德育的管理系统要扁平化,评价体系要客观真实,使用要多元化。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升学加分、奖学金等等看到。操行不及格的,禁止进入好的学校和班级。


(二)内容简洁。


       明确学习内容标准化,便于考核。学习的内容开始不要复杂,要通过专业人士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挑选,选用合适教材。学习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文字学习内容的背诵理解;二是行为表现的评价。要点为:以“礼”的践行为主要切入,带动其他方面传统美德落实。提出打造“礼仪修武”的口号,拟订科学细致的评分细则,运用科技平台,对日常践行传统文化行为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内容为礼节养成,其次为生活中公德、诚信、孝悌、忠勇等表现,凡是符合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行为,要加分,错了要扣分。例如:见老师家长问候没有,回家帮助家人做家务没有。有无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学校得知必须扣分甚至校纪处理,长辈有病是否及时问候、侍候,对家庭是否负责,是否有助人行为等。


(三)方法科学。


       1、分校区推广,最短时间内全县同步。这样会尽快把学生、家长的不适应感消除,使之习以为常;2、及时把学习效果通过媒体传播出去,树立榜样;3、及时更新改进学习评价机制,注重家长和媒体对学习效果的科学、真实反馈;4、注重家长教育。身教胜于言传,有时候往往是家长做错导致孩子走偏,所以要在电视台、媒体开办专栏,请专家来开展讲座,就是给家长上课;5、注重长期跟踪,积累学习对象个人资料,用于推广、研究、提高;6、注重学习资料的优化。定期组织专人对教材和评价体系进行调查更新,甚至聘请人员编制专门的视频、学习软件。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足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足以丰盈成长我们的生命,提高我们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那么,作为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传统文化传播者、继承者、贯彻者的学校又该如何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呢?


       深刻理解好三种关系:


       其一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关系。十九大报告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书、中华文化自信自觉的最强音、中华文化传承发展新动员令,这是国家意志和国家导向。其二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立德树人”基本方略之间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报告强调:“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其三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目前的基础教育已经从知识本位发展到核心素养时代,教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更在于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关注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和方法手段。


       厘清了三个方面的关系,我们也就更好地理解了“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就能进一步将学生、课堂、社会、国家很好地联系在一起,真正培养个体幸福、持续发展、社会满意、国家需要的新型发展的创新人才。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任重而道远!


作者:觉评夏 撰文

×
主菜单导航